您所在的位置:

教育新闻> 正文

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课改赋能促发展 提质增效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4-11-21 15:39:33 来源:川江都市报

龙透关下,长江之滨,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矗立在这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上,泸顺起义的红色基因,成为和润文化的底色。站在城市向西的起点上,历经改革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之后,西路学校正向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城市高品质学校踔厉前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西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西路学校领航学区江北学校、方山学校正在进行一场新变革——新课程改革,旨在实现“学为中心”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深度学习。

求变,探寻教育教学新道路

在教育形势大变局之下,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提档升级?这在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放手”和学生的自我“觉醒”,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凉水井学校,是宜宾市的一所乡镇学校,为西路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西路学校教师在校级领导的带领下,先后五次走进凉水井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其中“自导式教学”的研究和学习让人尤为深刻,它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小老师”“变成校园服务者”“共建者”,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践行,实践教育教学新样态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西路学校希望从学生的视角,帮助他们建立和同学、教师、学校之间的联系,自己去了解与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课程的规划,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未来,为自己而学、为梦想而学。为此,西路学校一直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中心位置,让学生代表自己发声。

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班级有意识地发掘有老师潜质的学生,送往学校“小老师”班进行培训,每周开展1次“小老师”培训,学生们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互助者”。班级是学校最小的单元,小组是班级最小的单元,小组内的表现更能让学生得到认可。课堂中小组讨论分享是其进行展示的舞台,对于记忆性知识,“对子”互助可以加强记忆效果;对于理解性知识,通过小组内成员讨论、补充,能更快实现理解掌握;对于运用性知识,进行大组讨论、思辨,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成为学习的研究者和组织者

学校推行以“学为中心”的自导式教学课堂,学生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转变,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来自教师的转变。如果课改没有教师的全面参与,再美好的构想都是空中楼阁。

如何让老师们参与进来?先要让老师尝到甜头。西路学校组织教师参观凉水井学校,深入学习现有的模式,感受不同的教学方式,引起他们的共鸣;学校成立课改骨干教师班,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听课、研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改课竞赛活动;为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还成立了课改课题组,深入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深度学习。在课前教师作为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教参和学情,去研究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课堂中教师将舞台留给学生,充当起活动的组织者、平台的搭建者、点评的评委和启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创新,追求教育教学新方法

课堂变革匠人匠心,五育润心自主融通,课改树魂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学校始终保持进取的姿态,是坚持在“双减”政策下变革课堂的体现。

西路学校以“学为中心、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深度学习”的16字核心教学理念为引领,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中的潜能,调动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实现高效的学习和管理。高效的课堂源于高效的备课模式,一案(教案)三单(预学单、共学单、续学单)让老师们深度研磨教材教法、学情等。课堂做到“形十有”:先学后教、教学闭环;“神六能”:以学定教、教学相长;“魂四需”:核心素养、润泽生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课改是一场结合校情、成于坚持的变革,西路教师定当至臻至实,同心齐研,向学而教。日月其迈,岁不我与,课改路上,蓄势前行;成果验收,承前启后。让课改赋能西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西路教育的再次腾飞贡献力量。

韩馨 川江都市报记者 屈德辉 摄影报道

编辑:朱付春 责任编辑:马群 审核:黄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