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教师论文> 正文

校长治校下从办学理念到课程文化建设的“蝶变”初探

发布时间:2024-04-01 11:20:38 来源:川江都市报

                                   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 王敬

【摘要】新时代校长的使命在于规划学校发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办学理念早已成为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的价值追求,重视教育的本质作用,让每个人都能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文化的提炼和确立基于办学理念而生发,形成“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多向奔赴的路径,以课程群构建的学校文化成为“三位一体”共生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办学理念 课程 课程群 学校文化

新时代校长的使命是什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放在首位,学校发展离不开校长治校的思想。就此,结合我校实际发展情况,谈一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自2017年建校以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已经成为我们鲜明响亮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自觉自然践行的教育行动,其思想内涵是:教师有尊严、有成就和能幸福;教育的本质作用是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有改变;学校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从办学理念到学生成才的“蝶变”是生态教育的“指南针”

办学思想是校长教育生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特色是校长的重要职责。校长的思想决定教师的行动,教师的行动影响学生的成长。

一是确立“生态教育”育人理念。“生态教育”是以教育教学的生态平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达成教育的“多样、共生、和谐与发展”,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基于此,我校把“生态教育”作为育人追求,并不断探索实践。

二是搭建高品质学校发展平台。“创建高品质学校,育和美梓溪学子”是我校追求以人与自然全面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近年来,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育化,分类助进,效能激励,相宜惠人,和美发展”办学价值取向,努力提升师生校园学习生活质量。通过确立学校发展哲学、出台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学校管理标准、发挥校长统领作用、调动教师主体作用、凝练学校特色文化、构建现代课程体系等途径,实现实现师生高水平差异化发展,推动办学品质的提升。

三是深化多元生态育人特色。立足“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办学价值观,学校提炼和确定了“生态教育 和美发展”这一学校文化主题,基本完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激励和尊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良性互动生态体系,促进体系内各种资源相互共享。

二、从课程群落到课程文化的“蝶变”是教师成长的“压舱石”

课程文化的提炼和确立需要有广大师生的参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达成学校文化认同双向奔赴的路径,只有达成共识、共同遵守的学校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价值取向,我们始终是在文化理念与认同基础之上确定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是梳理并细化生态课程目标。以文化为根基,育人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建构起梓溪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群。通过对教师的分层培养和思想引领,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学校独有的精品课程,课程群落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凸显。推进文化课程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和老师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学校在反复学习研讨国家教育目的与政策、课程标准或核心素养、学校教育目标与发展愿景、校园所处地域、小区与家长的期望,提炼出以下四个方面:家国情怀(素养指向:责任担当):孝长辈、重亲情、爱家乡、关时事;文化底色(素养指向:学会学习 人文底蕴):厚基础、好读书、知礼仪、诵经典;生态视野(素养指向:健康生活 科学精神):亲自然、知节俭、懂环保、爱科学;实践创新(素养指向:创新实践):不盲从,善疑问,勇探索,重实践。

二是提升并丰富生态课程结构。良好的学校课程应该是富有逻辑感的课程。为了克服原有课程体系“逻辑难自洽”的问题,学校通过建设两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板块(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课程体系,让不同志趣、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

三是统筹并落地学校课程文化。学校以“生态教育 和美发展”这一学校文化主题,积极构建“和美生态课程”大校本课程体系,深入践行“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教育理念,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坚持探索先行,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形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提升构建出学校一体化劳动教育“和煦”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三、从学校文化到师生校“三位一体”和谐共生、同向而行的“蝶变”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定盘星”

教育的对象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才会有效果。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

一是构建畅通对话渠道,保持民主交流。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二是强化“影子”与“模仿”,弘扬榜样作用。教育的良机,从孩子的模仿行为开始。“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并且比学生做得更好”,这是我认为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最应该坚守和遵守的教育主张“。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果学校希望老师们能够真正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自觉践行学校提出的教育主张和工作要求,唯有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三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强大的课程聚合力成就每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将学校教育的重点聚焦到人的成长和发展上,聚焦到我们让每一独特的个体在合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和学校的管理中,这样的教育认识和教育价值追求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紧紧围绕,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长成自己更好的模样。

以上就是我这么多年来在教育一线努力追求的教育目标。这自然成为我的教育思想——校长的办学思想。在不断的规划和梳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用鲜明的行为去探索实践,再将自己的育人目标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一一对标落地,在课程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思想真正转化成了教育成果。

编辑:朱付春 责任编辑:马群 审核:黄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