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正文

且行且歌吟

对高三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浅析和备考建议

发布时间:2023-05-15 10:44:40 来源:


泸州市天立学校 鄢森伦


一、历史学科基本考查要求浅析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历史学科的要求上,高考考查首先当然不能忽视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科尤为注重史料与史实,可以说这是历史学科的生命之源和立足之本。由于现在新材料的出现和过多历史细节的出现和冲击,基本历史知识现在我们现在一般理解为学科的主干知识。记忆主干知识是必要的!很多老师或学生,看到“掌握程度”这四个字,很容易理解成识记程度,也就是记忆的牢固程度,背书的熟练程度。任何历史知识,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体系或系统中的一环,对一个“知识点”你是“平面”掌握 ,还是“立体”掌握,结果大不相同,反映的是程度上的差别。现在的历史试题,对知识点的“平面”考查已经越来越少,而是趋向于考查知识点的运用和活用。

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结合2016年西安的讲座将它加上几个限定词:

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求真求实的史料实证意识

合乎逻辑的历史解释能力 关照现实的家国情怀指导

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惟精惟一的唯物史观引领

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层次越差的学生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几乎都是提不出问题的,反则反之。时常我们都在强调现在历史考试一个突出历史现象:差生与尖子生的分数相差不大,出去的艺体生回来还会考赢中等生。或许问题就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面,分析解决问既有考查解决“旧”问题的能力——在教材范围内已知问题,也有考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笔者看来,后一种问题更为主要。既然是考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过的“新问题”,那么他们只能凭借已有能力去应对了。因此,对这里的“能力 ”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层次:通过平时培养和训练积累的已有能力,灵活自如地运用已有能力的能力。有的考生,前一种能力不差但后一种能力欠缺,结果成绩不理想;相反,具有一定的前种能力但后种能力更强的考生,可能成绩更为理想。


二、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培养浅析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对每一道试题应先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一定的材料配合着一定的考试要求,规定了这道试题要考查什么,考生需要回答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在复习备考中,试题的图表材料要和文字材料一样,都要包含解答问题所必需的信息,这些信息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即文字材料中所没有的;又要有某种联系性,文字与图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称得上“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才能使“理解”二字,既有意义,又有内容,更有必要。

要求考生在作答本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命题者提出试题材料与考试、试题要求之间的关系,明才能回答答什么和怎样作答。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要求对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不漏掉任何“有效信息”。如果说前一项是考查考生是不是善于在材料和问题之间迅速搭建起桥梁,此项则是考查考生站在这座桥梁上,是不是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在材料中发现全部“宝物”——有效信息。

什么是“有效信息”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对解答本题有用的信息,比如材料中提及的时间、事件、人物、观点、评价等等,总之是材料中给出的、对作答有用的东西。这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除了来自材料中的直接的有效信息之外,还有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但却隐含在材料中的,或是材料中点到而没有展开的、考生能够联想到的已知的信息,我们姑且称为间接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同样是准确全面解答问题所不可或缺的。


例一: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命题者意图、所学背景知识、一点四面)

第 3项“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是第 2项的进一步递进,从有效信息的获取层面,上升到了解读层面。这里所说的“解读”,与对一般文本信息的解读有所不同。一般文本信息的解读是为了得出新的看法和结论,而考试中的信息解读是为了回答已经有了明确指向和相对固定结论的问题,即便是开放性试题,其要论述的主题和内容,也已被设定在一定的框架范围之内。这是考试测量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里所说的“解读”,必须要和考试联系起来,要和解答问题联系起来。说的绝对一点,在考试中,凡是和解题相关的解读就是有意义的正确解读,否则就是无意义和错误的解读。至于在考试之外对同样的信息有什么解读是另外一回事。


三、对于后期的备考建议:

1.训练:一遍两遍高考题是严重不够的,至少得三遍以上,学生对高考题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2.研究:一是要对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完了以后一定是反复的强化和训练。二是对于答案语言的研究,分析高考卷的答案和模仿高考卷的答案是最终的归宿,阅卷场上的最终答案标准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但是原本的答案一定是能够得分的答案。

3.关注尖子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落实情况。有些时候尖子生在历史学科上的表现并不尖子。

4.关注尖子生的答题细节和答题语言。面批面改是最终的方法,纠正每一个用错的词语和概念。

5.选择题的训练量一定要大,试题也必须要精。